集团首页

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时间:2017-05-03 00:00:00  浏览:

核心要点: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面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要及其文化霸权扩张长期占据人类历史和世界秩序中心位置的现实境遇,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更加积极展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

 

   ■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所谓“文化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关乎信仰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源于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共通的文化信仰,这种文化归属感是无法被替代的。

 

   ■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政治文化乃至政策方针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 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繁荣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把蕴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责任扛在肩上。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化自信作了深刻阐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深入宣传阐释文化自信,我们组织编发了四篇文章。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冯鹏志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充分激扬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正是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才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国力的下降,随着我们在与西方列强交战中的一次次败北,我们的文化自信也逐渐失掉了。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也不能算实现了民族复兴。建立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中国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为世界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基础。 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历史根基、主体权利和文化理想的坚守,才能不断取得当前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在坚持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通过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为本国和本民族的发展进程确立合理的历史逻辑,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利益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也是在新中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在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建构起来的。它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奋斗、创造乃至牺牲所积淀形成的,这从根本上确认了中国人民在选择和实现自身发展道路、坚定追寻民族复兴历史前景上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担当。悠久的历史孕育伟大的中华文明,放眼世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一基本事实,不仅在历史延续的长时段上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也反映了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根基地位。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价值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伟大政党,其所建构和追求的理想是对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也是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和务实推进。由此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执与文化局限,让中国的发展获得了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价值和道义的制高点。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当代社会及其日常生活领域,不论是共识凝聚还是思想引领,说到底在于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和坚实支撑。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凝聚共识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运动,也是一个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观念创造和共识凝聚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展开,既生成着一个利益多样、观念多维、价值多元的社会,又推动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大发展、大传播、大融汇、大创造。在这样一个思想文化空间高速扩展和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立足于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磅礴伟力。同时,文化自信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软实力建设与扩展的坚实支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面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扩张长期占据人类历史和世界秩序中心位置的现实境遇,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更加积极展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构筑起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中国智慧等为内涵和标识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中国的发展壮大既是硬实力的提升,更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明形态的引领,其中所蕴含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

 

 

 

 

 文化自信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秦 宣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深刻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文化软实力地位愈加凸显的国际形势,在强调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自信”的同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方面,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这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性上把握“四个自信”,我们才能理解更深刻、把握更准确、自信更坚定。同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其本质就是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深层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发展的饱满信心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坚定信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发展道路选择、发展理论创新和国家制度设计,都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制度的确立。同时,我们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指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从根本上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核就是价值观念,是文化自信在实践、理论和制度层面的价值表达和外在呈现。因此,文化自信根本上就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心,就是要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写出精彩的篇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的确立,都与其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从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动力,又是经济发展之硕果;从文化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说,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体制之母”。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有正逆之分,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文化则阻碍经济社会进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密切有关。正因为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时,都十分重视本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新长征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基本的思想共识、明确的价值引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就会失去基础和灵魂。面向未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与发展的深厚土壤,才能为理论自信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为制度自信注入创新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陈曙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要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立好中华文明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丝毫不排斥而是内在地包涵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居世界之巅的文明大国,以至于今天我们才有资格以“民族复兴”这个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词汇作为继续前行的梦想,作为民族奋进的旗帜。毋庸置疑,今日之中国已经置身于现代文明发展大道,不可能依靠退回到“天朝上国”寻求文化自信。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从未失传,直至今天依然有其巨大的时代价值。正因为如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成为时代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国与国的不同,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即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所谓“文化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关乎信仰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源于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共通的文化信仰,这种文化归属感是无法被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解码中国的重要密码。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契合构成了西方崛起的文化密码。那么,中国发展的文化密码又是什么呢?当今中国的文化旗帜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类文明的优长冶为一炉,从而深层次地推动中国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近代以来一度跌入谷底。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文化历经内外夹击却依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治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实践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相契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超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中断。治理中国这样的国家,不能忽略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厚影响。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政治文化乃至政策方针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基因和思想精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标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成为造福人类、安邦济世的宝贵财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只能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民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情境,因而也构成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出发阵地。今天,我们应该带着对历史的敬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坚持实践标准。中华文化是浩瀚的思想宝库,有的内容可以超越时空,有的内容则已尘封;有的可以古为今用,有的则应束之高阁。如何取舍?从根本上说都要由实践来检验,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调整,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二是坚守精神实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走向形式主义的误区,而是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守护其精神实质,将中华文化的智慧应用于当下,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镜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调适社会交往的有用资源。三是坚持转化创新。对传统文化这样一份丰厚遗产,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资源,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服务于安邦济世、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

 

 

 

 

 

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燕 爽

       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繁荣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把蕴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责任扛在肩上。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所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最厚重的力量。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我们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道德滋养。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共同价值取向、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首要的就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面对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始终抓好的铸魂工程,坚持融入贯穿结合、落细落小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实践养成,注重法规导向,抓好典型示范,持续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塑造全社会的新风貌,真正做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现在,文化建设的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比如,如何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落到实处;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如何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我们必须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在文化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的新办法、新举措、新途径和新载体。一是聚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是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四是要探索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让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更能引领时代风气,更能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admin)